|
|
|
|
书画艺术技法的前世今生
|
2011-6-7 14:38:00 作者:画家村网站 来源:画家村网站
[举报] |
|
|
书画艺术技法的前世今生,如物之成形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书法绘画也是如此,它伴随个人的整个生长历程 。因此有着不同时期的表现,也就无法完全固定为某一形态。从书体上讲,笔画的坚实程度是日积月累矢志不移的结果。 解读古代书论研习技法,有什么是值得学习的呢?首先是甲骨文的形态的形成,这时候是根本谈不上技法的。但是,要知道中国人的有文字的智慧起源是从这里开始的。而且《易经》八卦也是由此产生的。后来随着毛笔的出现,一切技法才逐渐形成。引《先唐书学技法理论初论》文,“自汉到六朝这一时间跨度五六百年的书论,在书法还未完全自觉,还未完成字体、书体的演变和技法的形态、审美观念的完全确立时,其面貌的嬗变是迅即多端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汉代哲学的‘元气自然论’和‘形神论’,先贤总结出‘气’、‘妙’、‘神’、‘意象’、‘风骨’、‘神思’、‘得意忘象’、‘澄怀味象’、‘气韵生动’等美学范畴的概念”。 关于笔法一直是学习书画所强调的问题。它是作为技法,也是作为技术存在的。就是怎么拿笔的问题。它和拿扳子、锄头不一样,但同样是生产工具。它是刷子又不同于一般的刷子。关键在于要出图形,变化万千。运用迟急、曲直、藏出、起伏、轻重等手法表达人的见识和思想感情。在对比、协调、变化、发散、统一的形式中产生着美的元素。强调点画运动的丰富性,书画家的精神韵律在运笔的节奏中表现出来。 关于书画的章法是近代才有的,它强调的是思想性和故事性。魏晋时期在思想上逐渐形成了一种要求,如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看出某种思想的存在。能够感受到仁爱之心在字体上的显现,以及完善的个人性格的体现。在书论中形成了一种思想认识,认为书写之前要预想、意在笔先。在意态上要偃仰、欹正、大小、长短错落有致。创作时要主体凝神静虑。如同在练瑜伽功,又如在运太极功。变化之间完全是自然的现象,如鸟飞空、千里云阵、万岁枯藤一切动态都取自然之势。 结构章法显现的同时也就形成了气势。也就是作为欣赏的重点气韵之美。如书论所言,“书之气,比达乎道。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力圆则润,事急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重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为静”。 (传)东汉蔡邕《九势》云:“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言势, “转笔 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疾势 出于啄碟之中,又在竖笔紧握之内。 掠笔 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 在于紧駃战行之间的用法。 横鳞 竖勒之规。” 藏锋 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 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 画点势尽,力收之。 技与艺,技与道是一种观念的存在。在用心上要知道是属于小技巧的范畴,而不是下大力气的活。 |
|
|
声明:此文由素颜如月发布并负责刊登责任,感谢素颜如月的参与。此文已被博古网推荐。 我要发布文章得积分。 积分能做什么?如何获得积分?
|
|
参考资料: |
|
|
|
|
|
|
|
|
书画艺术品的内涵是在于他能反应作者的思想。 |
|
兰亭序 发表于 2011-6-8 9:08:00 [举报] |
|
我也很喜欢书画艺术! |
|
|
|
|
|
|
发表评论 |
敬请会员发表评论,本站保留删除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