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上提高凝聚力和掌握绝对的打击能力,被放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当时最大的主流价值观与“中国模式”。
这种资源的获取,在当时也就是最大的政治。
模制陶器的传统技艺使我们的祖先可以把一团团泥巴塑造雕饰得出神入化,以复合陶范铸造出鬼斧神工的青铜礼容器和礼乐器,成为中国青铜文明的标志性工艺。
对后世而言,“青铜时代”无疑是中国的黄金时代。王朝崛起与青铜时代的到来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以二里头国家为先导的中原王朝何以发达?何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大扩张?怎么看待有铜器不做礼器、有大邑未成大国的陶寺?让我们回到“青铜”这两个字本身,去开始探求。
合金与复合范:资源利用上的两次革命
众所周知,人类在艰难的生存发展之路上,最初是用物理的手段也即打击切割琢磨的行为,改变天然物质的形状等特征,制造出石、木、骨角和蚌质的工具、装饰品等。陶器的发明,则是人类最早利用物质的化学变化改变其结构成分的开端。金属器的生产和使用更使人类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先民们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发现和利用铜的:在寻找合适的石料制做石器时,很可能曾将自然铜矿石(含有金、银、铁、镍等杂质)作为石料去打制、磨制成器,偶然体会到这种特殊的石头有一种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不易碎裂剥落,可以锤薄甚至拉长,还发出悦目的金属光泽,可以悦人悦己。这大概就是自然铜最初被利用的情景。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又认识到将自然铜加热到一定温度可以增加可塑性,从而能锻打成稍复杂的形状。如果温度再高些,到l083℃左右,与当时烧造陶器的温度相仿佛,纯铜(呈红色,所以一般称为红铜)就会熔化,凝固后又能随容器凝成一定形状。这恐怕就是铸造的萌芽。
纯铜质软性脆,虽然延展性能好,可锻可铸,但制成的工具刃口很容易钝。但当红铜和适量的锡或铅熔铸在一起,就成为我们熟悉的青铜(因为颜色青灰,故名),会变得坚韧、耐磨、抗腐蚀,金属光泽也更加持久。同时,青铜的熔点还变得更低,甚至可低至800℃,熔化的液态青铜还能较顺利地灌进模子里,从而铸造成各种形态复杂的器物。可以说,正是这种利用两种或多种金属经熔铸等方法合成的“合金”, 为一个时代的辉煌铺就了道路。
但是,能够制造和使用青铜器,并不一定就进入了青铜时代,各文明发祥地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和标志也各不相同。
从全球范围看,最早掌握了铸造铜器技术的,是大约公元前6000年前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先民;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区域,是现今伊拉克一带的美索不达米亚南部,那里的人们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就开始普遍地制造青铜工具和武器。
从发明铸铜技术的时间上,中国却要晚许多——中国境内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一柄青铜刀,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此后的铜制品多为器形简单的小件工具和装饰品等生活用具,锻、铸均有,红铜、黄铜(铜锌合金)、砷铜和青铜互见,而不见容器和兵器。制造工艺处于初级阶段,尚未熟练掌握合金比例。相应地,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也比西亚晚许多(或许在千年以上),甚至关于中国境内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冶铜技术是否独立起源的问题,学术界也还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在山西襄汾陶寺、河南登封王城岗和新密新砦遗址发掘出的一些铜质残片表明,至少在二里头时代之前的龙山时代晚期,公元前2000年前后,在制造小件工具、兵器、装饰品的基础上,中国中原地区诞生了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发明,这就是铜质容器和乐器的铸造。